書香浸潤時光,文字啟迪心靈。東城校區(qū)高二年級語文組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寒假讀書征文比賽圓滿落幕。
本次征文比賽于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末公布活動方案,鼓勵學生在假期期間多閱讀,多思考,多寫作。活動經過第一輪班內篩選,選拔出116篇文章進入終評,最終評比出一等獎23名、二等獎35名和三等獎若干名。獲獎者將獲得證書,其中一等獎還獲贈書籍《美的歷程》一冊。本次征文活動倡導大閱讀精神,意在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激發(fā)寫作熱情,養(yǎng)成閱讀和思考的好習慣。
附一:一等獎獲得者名單
班級
| 姓名
| 指導老師
| 班級
| 姓名
| 指導老師
|
202
| 潘宜佳
| 陳坤
| 230
| 李唐朝
| 馮衛(wèi)
|
203
| 鄧澤甘
| 陳坤
| 219
| 劉振宇
| 董芳
|
212
| 李奕萱
| 王君霞
| 227
| 劉子彧
| 劉建生
|
228
| 林文雋
| 王衛(wèi)東
| 211
| 韓東璇
| 王君霞
|
202
| 梁詩婷
| 陳坤
| 212
| 譚海堯
| 王君霞
|
215
| 李吳英
| 董濤
| 222
| 周昱盛
| 黎張群
|
230
| 丁若昕
| 馮衛(wèi)
| 238
| 麥煒彤
| 盛曄
|
202
| 黃智慧
| 陳坤
| 206
| 梁譽
| 江濤
|
203
| 邱子玥
| 陳坤
| 228
| 李佳達
| 王衛(wèi)東
|
217
| 詹培泰
| 葉曉桃
| 235
| 楊馥豪
| 雷濤
|
219
| 吳亦菲
| 董芳
| 228
| 吳家俊
| 王衛(wèi)東
|
227
| 盧湘宇
| 劉建生
|
|
附二:優(yōu)秀文章選刊
一號文:撕裂中的泯滅
——《阿Q正傳》觀后感
203班 鄧澤甘 指導教師:陳坤
? 于劣根性中掙扎著的久病者、“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的“新青年”和啟蒙者、?有著“強壯的體格”和“麻木的神情”的示眾者和看客……這形形色色、失魂落魄又得不到救贖的蕓蕓眾生站在戰(zhàn)士的身前身后。戰(zhàn)士用劍雕刻他們的精神墓碑,雕刻他們在撕裂中泯滅的悲劇、雕刻他們共同的名字……
再讀《阿Q正傳》,我不再似兒時那般隨意擲出我的嘲笑,反芻阿Q所遭受的種種悲劇,我看到了!看到了那種種撕裂下的不堪重負、看到了一個泯滅的靈魂。
撕裂之一:?鄉(xiāng)土性的“壁障”與革命性的“遠方”之間的撕裂。
? 未莊是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一個縮影,這里“沉默的大多數”是“粘著在土地上”的“土頭土腦的鄉(xiāng)下人”,雖然在某個遠方,辛亥革命已將中國政局改天換日,但出于鄉(xiāng)土社會的封閉性,革命思想并沒有剪斷未莊人的“辮子”。這種革命的不徹底深刻導致了鄉(xiāng)土社會不自主地與“進步”二字割裂,甚至于異化:未莊人把革命黨定性為“鬧事的”,而阿Q這種底層人民對革命的態(tài)度是則是功利的、投機的。封建性的頑固與先進性的異化,把看似站在社會進步岔路口的農村人民推向矛盾、混沌的第三條路。這種撕裂所導致的認知上的弊端與選擇的無能,剝奪了于鄉(xiāng)村土壤中生長的人們進步的權利,阿Q正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共沉淪,沒有機會、甚至沒有可能接受真正意義上的先進思想的救贖,只能走向靈魂的泯滅。
撕裂之二:自我意志與社會意志之間的撕裂。
在魯迅筆下的未莊,人人都是短視、自私者,這種自我且狹隘的觀念,導致當時的一些最基本的社會意志都被摧毀殆盡:阿Q覺得殺頭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人們在看到阿Q被處刑時,在臺下偷笑著說“他怎么不再唱個戲呢?”,當個體已經可以全然凌駕于尊重他人生命這種基本的社會意志,人人都是以他人滅亡為樂的看客,毫不夸張的地說,這個社會之“社會性”已經全然坍塌,剩下的,只是一群行尸走肉罷了。阿Q在這樣的撕裂中成長為一個麻痹的人,最終走向泯滅,具有其必然性。
撕裂之三:客觀無能與精神勝利的撕裂。
客觀無能一方面體現(xiàn)在主體能力缺失下:阿Q無父無母,且出身貧窮,在客觀上沒有受教育與培育個人基本能力的土壤,導致他面對看不懂字的判決書哦,只能無奈被處以死刑;客觀無能還體現(xiàn)在受到欺壓的無能無力:人們因為他頭上的癩瘡疤嘲笑他,他為了免于恥笑忌諱別人提起,最后卻挨了毒打、趙老太爺稱他不配姓趙,迫于階級力量的碾壓他也只能被打了一頓后開除。阿Q作為底層人民,無法逃脫客觀無能宿命,因此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聊以自慰:被打了,他認為是兒子打了老子,還自己用右手扇了自己一巴掌,認為打了另一個自己,不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心滿意足地躺下了;他稱自己是自輕自賤的“狀元”,這樣就比他人高出一等了……這樣的精神勝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阿Q個人在面對客觀無能時的窘迫抑郁,但最終也難逃在客觀無能與精神勝利的撕裂下走向泯滅的悲慘結局。
最后,筆者想說,在當今視角下分析阿Q撕裂中的泯滅,是為了更好地拯救現(xiàn)代社會下無數個阿Q的側面:是否,我們脫貧攻堅的步伐能加快一點,讓每一顆新生的種子都在先進的社會中拔節(jié)成長;是否,我們那慣于淡漠的心能被捂熱一點,讓社會的溫情流淌在每一個悲劇的角落;是否,我們面對挫折的心態(tài)能積極一點,讓實踐把精神上的勝利轉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功勛章……
如果撕裂帶來泯滅,那么,凝聚一定會帶來新生,希望每一個于泯滅邊緣等待被救贖的阿Q和每一個現(xiàn)實中掙扎中的我們都能這樣相信著……
二號文:讀《包法利夫人》:浪漫不是生活的全部
212班 李奕萱 指導教師:王君霞
這該是我第一次認真地探究一部小說帶給人的啟迪。
讀《包法利夫人》時一直有種脊背發(fā)涼的感覺,仿佛包法利夫人就是自己在十九世紀的化身,心中不切實際的浪漫與幻想被福樓拜如椽巨筆無情擊碎。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樓拜以現(xiàn)實主義筆法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愛瑪(即包法利夫人)與窘迫現(xiàn)實格格不入的浪漫幻想,以旁觀者的視角敘述了一個講浪漫愛情視作全部生活和生命的女子,從少女時幻想、成婚、婚后不滿、兩度出軌到情夫拋棄、債臺高筑、服毒自殺的全過程。這部小說獨創(chuàng)性地將幻想與現(xiàn)實都作為批判對象,但我想將資產階級庸俗現(xiàn)實生活的議題暫且按下不表,而是思考作者點出的另一鮮明矛盾:浪漫與生活、幻想與現(xiàn)實。
十六七歲的少女,誰不曾有過對傳奇愛情、英雄美人的幻夢呢?海與山、風和月的宏大浪漫,勇敢如獅、溫柔如羔羊的騎士……某種程度上,我很能理解愛瑪的想法。浪漫本身無可指摘,但一個人的生活不能只有浪漫,甚至于沒有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偉大就不能過活。愛瑪的可悲之處就在于她錯把浪漫主義小說的描繪當成生命的必然追求,身為農家女而一味追逐貴族社會的風雅,(無論這是個人性格的悲劇,抑或社會與時代使然)終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求之不得便自怨自艾,沉淪放縱。
對于浪漫的深思,絕不僅限于愛情和物質追求。《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浪漫”一詞解釋為“富有詩意,充滿幻想”,“浪漫主義”指“一種充滿理想,富于想象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如果要追本溯源,浪漫一詞音譯自“romantic”,在英語中有“幻想的,不切實際的”之意(《牛津詞典》)。姑且在漢語語境下討論吧,有些人成天幻想詩和遠方,對人生充滿理想化的期待——這又何嘗不是浪漫主義泛濫,將浪漫與生活混為一談?譬如我們一些同學熱烈地暢想大學、工作、家庭、抱負與未來,美其名曰少年意氣,壯志豪情,而后成天沉浸在這種美好的幻想所帶來的滿足感中不能自已。像我,手握欠下多天的學習計劃,卻仍幻想著這些龐大到幾乎無法完成的目標實現(xiàn)后,自己會有多么出類拔萃?,F(xiàn)在想來,不過是個浪漫過頭的笑話。這和包法利夫人在幻想中生活,同一個理想男子的模糊幻影熱戀,照通俗小說里的模式設計自己的生活,一生受著幻影的欺騙有何兩樣?一個正處于萌芽,一個已病入膏肓,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讀這部小說時,我時常想起大仲馬,想起《基督山伯爵》。大仲馬與福樓拜大致生活于同一時期,觀察并描摹著同一時代的法國。一個寫出了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的快意恩仇記,另一個寫出了現(xiàn)實主義氣息濃厚的時代悲劇。這一反差頗值得玩味。就啟發(fā)讀者而言,我個人還是更傾心福樓拜對現(xiàn)實生活的還原。報恩復仇聽起來過癮,倘若成為自己生活的一大部分,甚至全部時間都處在情緒的極高點上,畢竟令人難以消受。
說到浪漫,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羅馬假日》不可不稱為經典。我認為這部影片最浪漫之處就在于“假日”,那打破平凡生活的短短一日,絢爛之極而又歸于平淡。兩人暫時地逾越了階級地位的鴻溝,在這之后,公主仍有她的人民與國家,記者也還有他的工作與生計。當浪漫不占據生活的全部時,才更顯示出它的珍貴,它的美好。如果兩人不顧一切私奔相守,或者在萬般阻撓下被迫分開以悲劇收場,都不會成就影片結局攝人心魄的美與浪漫。而包法利夫人正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才會在嘗到一點所謂浪漫的滋味后,急切地想要全身心投入其中,發(fā)現(xiàn)“偷情也會變得如婚姻般平淡無奇”仍不知悔改。
一言以蔽之,浪漫不是生活的全部,就是強調浪漫不能代替生活,批評脫離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
我時常反感某些公眾號文章標題動輒以“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說事,似乎把這個短語拿出來遛遛,文章就能沾染幾綹文化氣息,變得有歷史厚重感。瀏覽其內容,無非羅列幾個衛(wèi)星火箭、芯片導彈、現(xiàn)代建筑取材自古文典籍、富有國風古韻的名字,然后自顧自地煽情呼喚民族自豪感。初看還覺新鮮,后來成了風氣,一些設計方案動不動就拿歷史原型、古人浪漫“背書”,見了只覺膩煩。竊以為大國重器冠以古名,浪漫的不是這些名字本身,而是無數科研工作者潛心耕耘幾十載研發(fā)成功時,不忘中華民族古老的夢想,以命名致敬民族血脈。這些文章對他們的艱辛與初心一概不談,只是膚淺地褒揚自己臆想中的浪漫,脫離實際去追捧文字,正如愛瑪不顧現(xiàn)實生活追逐浪漫愛情的幻影,是失了現(xiàn)實源頭的死水,使人感到造作虛偽。
小說中有一句對包法利夫人的評價極為精妙:“她尋找的是情緒,并非風景。”浪漫與現(xiàn)實的沖突曠日持久,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亦難分優(yōu)劣。但我隱隱感覺到福樓拜對脫離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的批評,正對我產生著影響,為我抹去那層籠罩著生活的玫瑰色油彩,敦促我活在現(xiàn)實,活在當下。
三號文:“接受現(xiàn)實”還是“頑強反抗”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228班 林文雋 指導教師:王衛(wèi)東
在閱讀完這本書后,我對“幽默是反抗的開始,也是反抗的結束”這句話感慨頗深,故寫下此文,表達我對這句話的看法。
——前言
當今社會中,人類獨特的幽默感總能讓我們“接受現(xiàn)實”。在霧霾天氣“席卷中國”時,“霧霾天攝影技巧”這樣的幽默層出不窮;在窮困慘怛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這樣的幽默讓我們更有了接受“現(xiàn)實的殘缺”的勇氣。
不可否認的是 “接受現(xiàn)實”更是一種落足于實際的樂觀態(tài)度。當現(xiàn)實無法改變時,“接受現(xiàn)實”或許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為順利。遇上霧霾天幽默一拍能讓我們掃除心情的陰霾,處在窮困潦倒的境地幽默一說能讓我們富足心中的寶庫。發(fā)現(xiàn)理想的遙不可及追尋更穩(wěn)妥的生活方式能減少我們很多的代價與風險。
然而,僅僅只會“接受現(xiàn)實”,混沌的世界是否就會澄清一片,不合理的事物是否就能迎刃而解了呢?
劉擎教授曾言:“如果我們一直接受實然,那么世界就永遠不會改變了。世界之所以會變得更美好,恰恰是因為我們知道應然的樣子?!闭\哉斯言。要求一遇到“現(xiàn)實的殘缺”就“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確屬非理性,但一味的用幽默化解“現(xiàn)實的殘缺”更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試想,如果一味的“接受現(xiàn)實”,那么奴隸制任然“傲然挺立”在這個世界上,霧霾仍然被“霧霾天攝影技巧”、“別樣的風景”等等的幽默所合理化而無法被改善,所謂一切不合理甚至不正確的事物,也僅是“可以忍受的不方便”而已,更何談社會的進步?
正如《自由在高處》所言:“中國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民意無法表達,而是民意沒有執(zhí)行力“。民意如果沒有執(zhí)行力,人民強烈的訴求就無法實現(xiàn),而“現(xiàn)實的殘缺”也永遠被蓋上“可以忍受”的帽子而無法被彌補,更何談推動世界的發(fā)展。反抗不是反抗世界本身,而是反抗某個特定且不合理的世界。如果沒有哥白尼的頑強反抗,神學大廈仍屹立不倒;如果沒有“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等等對侵略者壓迫與清政府昏庸的頑強反抗,中國便仍然在屈辱中蝸行;如果沒有一次又一次對“現(xiàn)實的殘缺”的反抗,或許我們現(xiàn)在還“滯留”在“山頂洞人”而無法成為現(xiàn)代人。人類是唯一能夠反叛的動物,如果人類都失去了反抗的權力,那世界又將會是何等模樣?
大家都主張服從眼下的現(xiàn)實,但那份幽默對待“現(xiàn)實的殘缺”背后完全有可能是徹徹底底的絕望。揆諸當下,“躺平”之風盛行?!叭松喽?,需及時行樂”也成了許多“懶癌患者”的開脫之詞,但這又何嘗不是面對困難的“怯懦”。正處舞象之年的我們,胸懷大志,面對“現(xiàn)實的殘缺”,真的甘于服從嗎?未來不是大庭廣眾下口若懸河的夸夸其談,不是燈紅酒綠中紙迷金醉的游戲人生,更需要我們踔厲風發(fā),以“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的殘缺”,努力反抗它、改變它,從而推動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
不過,“接受現(xiàn)實”并非完全等同于墮落。
改變是從接受現(xiàn)實開始的,而不是從不接受現(xiàn)實開始的。過度“接受現(xiàn)實”等同于“服從現(xiàn)實”,而適度“接受現(xiàn)實”意味著“接納現(xiàn)實”,而且也意味著“接受自己”?!敖邮墁F(xiàn)實”并不意味著不能“頑強反抗”?!俺姓J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庇诘さ倪@句話,無不體現(xiàn)了“接受現(xiàn)實”與“頑強反抗”的關系。當被處罰時不是怪罪現(xiàn)實的殘酷而是接受自己的錯誤并修繕自身,當考試失利時不是怪罪現(xiàn)實的失敗而是接受自己的短板并努力學習,當遇到不公時不是怪罪現(xiàn)實的無理而是接受自己的不濟并打破不公。由此看來,“接受現(xiàn)實”何負于“頑強反抗”哉,而又何不是“如虎添翼”。
如果僅僅強調“頑強反抗”而不“接受現(xiàn)實”,那所謂的“頑強反抗”只不過是“不想承受現(xiàn)實造成的后果”的委婉說法?!?/span> 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迷信了“仇恨的力量”。而仇恨是一把雙刃劍,若使用適當則能從中汲取更多精神能量,否則反而會被此沖昏頭腦導致無法發(fā)揮原有的實力,更嚴重者則會踏入“暴力”的囹圄。改變現(xiàn)實本就困難,如果還要披上“仇恨”的荊棘,不接受自我不接受現(xiàn)實,最終僅會導致仇恨的矛頭指向自己。一言以蔽之,從此角度看我們應在接受自我,接受現(xiàn)實”的前提下“頑強反抗”,從而為“反抗”創(chuàng)造更好的精神條件。
因此,我們須找到“接受現(xiàn)實”與“頑強反抗”的平衡點。古往今來,能將二者平衡的大有人在。仰觀歷史長河,左丘接受失明之實,揮灑筆墨,厥有《國語》;孫子接受臏腳之實,馳騁疆場,《兵法》修列;又看現(xiàn)及之況,巴雷尼接受殘疾之實,勤學苦練,摘得諾獎;羽生結弦接受哮喘之實,日以繼夜刻苦訓練,蟬聯(lián)金牌。反觀之,米爾格拉姆電擊實驗的“學生”接受“電擊懲罰”之實不勇于反抗退出實驗,最終導致自己持續(xù)“遭到迫害”。接受現(xiàn)實讓我們尋得反抗的勇氣,而過度接受現(xiàn)實卻泯滅了反抗的斗志。“幽默是反抗的開始,也是反抗的結束”這句話的意義可能也在于此吧。一言以蔽之,既不能過度讓“接受現(xiàn)實”的幽默麻痹大腦,又不能過度讓“頑強拼搏”的仇恨沖昏大腦。
“接受現(xiàn)實“與”頑強反抗“,二者本就不是“壁壘分明”的關系。不要總將“接受現(xiàn)實“置于”頑強反抗“的對立面。正如《人民日報》所言:“標簽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想進入絕對時,真理即成謬誤?!比绻f,“接受現(xiàn)實”是改變的第一步;那么讓這個社會更好,還需要每個人擁有“頑強反抗”的勇氣,哪怕“現(xiàn)實的殘缺”難以彌補,也要有一份光,發(fā)一份熱,為自由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進步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與精神價值。
撰稿:何楠 攝影:何楠 審稿:王衛(wèi)東 盛曄